回忆杀第二集!百年丰台镇民间纪录片连载!满满都是老丰台人的记忆……中欧体育
发布时间:2023-08-16
 亲!由于微信平台算法改版,公号内容将不再以时间排序展示,如果您想第一时间看到我的推送,强烈建议星标我的公众号。星标具体步骤为:在公众号主页点击右上角的小点点,在弹出页面点击“设为星标”,就可以啦。感谢您的支持!  历经近六年制作的十集纪录片《百年丰台镇的老故事》编辑完成。由荆志敏、王汉臣共同制作的这部纪录片,用电脑3D手段重现了七八十年代丰台大街老街道的容貌,讲述了老丰台站的故事。记录片前七集

  亲!由于微信平台算法改版,公号内容将不再以时间排序展示,如果您想第一时间看到我的推送,强烈建议星标我的公众号。星标具体步骤为:在公众号主页点击右上角的小点点,在弹出页面点击“设为星标”,就可以啦。感谢您的支持!

  历经近六年制作的十集纪录片《百年丰台镇的老故事》编辑完成。由荆志敏、王汉臣共同制作的这部纪录片,用电脑3D手段重现了七八十年代丰台大街老街道的容貌,讲述了老丰台站的故事。记录片前七集详细描述了丰台大街的老建筑、老店铺,请曾经在此居住过的老街坊聊聊他们经历过的故事。后三集以老百姓的视角回顾了有关铁路的话题,概述了从老丰台站建站到改革开放后的一些故事。该记录片为民间公益制作,其主要目的是唤起从小生长在丰台或在丰台工作过的人的记忆,抛砖引玉。

  三十多年前的丰台区三里正阳大街,百年铁路相伴,承载着老丰台人太多的回忆!

  丰台正阳大街是条百年老街,地处北京丰台镇中部东西走向,东起东大街南口,西至西安街南口,全长1600多米,是丰台镇历史悠久的一条三里长街。它曾是丰台最繁华的一条大街,街上商铺林立;它又是交通枢纽,街上有火车站、汽车站,四通八达。在一个多世纪里,正阳大街几经打造,直到上世纪80年代前,一直是丰台区的商业中心,是丰台镇唯一的一条商业街,故有丰台商业第一街之称。现在,大街还在,但已经发生了巨变,街道拓宽了,街面上的许多老商铺不见了,街旁的许多老胡同也消失了。尽管如此,搜索依稀的记忆,细细地咀嚼,仍能品味出这条百年老街的韵味。

  听胡同里的老辈人说过,按照中国传统的习惯,山之南、水之北称之为阳,这条街在铁路北侧,因此叫做正阳大街。正阳大街最初分两段,1953年以前分别称正阳街南街、正阳街中街,后来老百姓习惯将正阳街南街称为桥南大街,将正阳街中街称之为正阳大街,其称呼一直延续至今。

  正阳大街曾是丰台区最繁华的一条大街,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全区重要的商业网点几乎都分布在这条街上。由于街南面是铁路,所以铺面门脸儿大都在街北侧。记得从西往东数,依次有新华书店、土产商店(经营农具、种子、农药、五金、日用品等,过年时卖鞭炮)、大菜市、丰春楼饭馆、食品店、茶叶店、钟表眼镜门市部、大仁堂(中药店)、羊肉站(经营牛羊肉和水产品)、洗染店、丰台百货公司(后来改称丰台百货商场,是当时丰台地区最大的百货商场)、文具店、中国人民银行丰台营业部(1984年后改称工商银行储蓄所)、丰台邮电局(旁边还有一间电报房负责接发电报)、副食店、粮店、照相馆、小医院、理发馆、丰泉浴池、小百货商店、正阳旅馆、小饭馆、自行车修理门市部、菜站……由于年代久远,只记得这些门店经营的品种,具体叫什么字号,除了个别几处外,大部分都记不起来了。尽管如此,我们仍能从这些种类繁多的店面上看出正阳大街当时的繁华程度。

  正阳大街的形成可以追溯到1895年,那一年丰台火车站建成,为适应来往旅客的需要,车站门前及东西两侧形成了一条以经营餐饮、小食品、客栈、货栈及修理、搬运等行业为主的商业街巷,这就是正阳大街商业的雏形。

  正阳大街最初是两条土路小街,因为在大街中间有一条东西走向的排水沟,将大街分成南宽北窄的两条小街。污水沟的污水是从大街西部排出来,穿过大街向东流入大街东端的丰草河。明沟的中西段搭上了木板或石条,以方便穿行。后有人又在木板、石条上搭建了简易棚子,作为小商小贩经营餐饮、小吃、理发、修理等场所。

  正阳大街靠火车站的一侧,以经营饮食业为主。新中国建立前,正阳街上的餐饮摊点及小饭铺有近50家,主要经营炒面、炒饼、烧饼、馄饨、面茶、老豆腐、炒肝、驴打滚等北京风味小吃。经营规模较大的有:“庆丰馆”、“三益轩”、“福春园”、“义和居”、“聚东园”、“义胜馆”等六家。福春园的肝尖炒面风味独特,享有盛誉。三益轩可承办喜庆宴会。还有白顺兄弟的面馆、周贵的大碗面、张桐和的馒头铺、人称“馄饨王”王德山的馄饨等也都颇有名气。

  正阳大街上大些的店铺多在街的北侧,东起火车站西到菜市口,大的商号有:桐玉顺粮庄、天和客栈、利丰客栈、聚乐园说书馆、荣盛号杂货铺、恒源浴池,还有布庄、油盐店、戏院、茶馆、小百货铺、肉铺、药铺、戏院等,街上还有挑担儿卖菜、卖花、卖蛋品、卖鲜鱼虾蟹的流动小商小贩。

  1956年国家对私营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对大街的商铺重新组合,大一些的店铺实行公私合营,小门店组建了合作商店、合作小组,改造前这条街上共有店铺170多家,改造后的店铺只保留了60多家,但店铺的规模较前扩大了许多。

  上世纪50年代的正阳大街道路坑洼不平,环境卫生极差,刮风尘土飞扬,逢雨污水满街。1959年丰台区人委采取“民办公助”的方式,对正阳大街进行大规模改造。拆除路中间的板房,臭水沟里铺设了地下管道,铺垫了石子儿路面,从此,丰台镇的“龙须沟”消失了。

  中欧体育

  1964年、1975年和1988年,正阳大街又进行了三次扩修改造,路面拓宽,大街延长到东安街南口。新建、扩建了一批商业网点。这条街上的老店焕发了青春,多家新商店亮相大街,使大街的市容面貌焕然一新。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末,正阳大街的商业进入了鼎盛期,成了名副其实的丰台商业第一街。正阳大街的商业服务范围扩展到丰台镇周边,南到大兴北部,西到房山东部,东到南苑乡西部,北到海淀沙窝以南等地区,这些地区的居民经常到正阳大街逛街购物消费。

  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丰台镇启动了危旧房改造工程,正阳大街以北的住宅平房分期改造,相继建起了正阳、永善等多个居民小区。除正阳大街路南的十多家商铺和路北的“丰一百”原址、丰台宾馆被保留以外,其余全部被拆除。现虽有150多家商业店铺,但多数营销不旺,如今,丰台商业第一街的地位也自然消失了。

  丰台大仁堂药店始建于1917年,是一家颇有名气的老店。1956年实行公私合营后,企业得到快速发展。成为丰台地区一家最大的药店。由于他们坚持医药下乡,为农民服务,1959年被授予全国红旗单位。

  正阳大街上最大的也是丰台区最大的“丰台第一店”—丰台第一百货商场,丰台的居民称其为丰一百,曾多次被评为北京市商业先进单位、红旗标兵,涌现出7名北京市和全国劳动模范。上世纪60年代,丰一百的经验和先进事迹曾在各大媒体上传播,《工人日报》在头版头条发表过长篇通讯,并分别配发社论、评论员文章,介绍推广丰一百的经验。

  “大食堂”是当时一家很有名的饭店,1958年改名丰台饭店,人气大旺,名噪一时,引来了梨园界知名艺术家的光顾。京剧艺术家张君秋、马连良、李和增等曾到饭店就餐,还特意为马连良做了菜。

  建于1971年。楼的西部开设四海餐厅。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引进了中华老字号全聚德烤鸭,改称全聚德烤鸭店丰台分店。

  说到正阳大街,还有两处建筑是必须提一提的,那就是丰台火车站和丰台大桥,丰台大桥前两天的文章中已经介绍了,点击查看(记忆中的老丰台镇, 桥北或桥南的老丰台人才能看懂!)。今天主要说的当然是丰台火车站。丰台火车站是正阳大街的地标性建筑,同时又是正阳大街的“根”。有了这个根,才衍生出正阳大街。从1895年建站开始算,这个车站经历了100多年的风风雨雨,几经改造,走到今天,仍然发挥着作用。2008年在丰台火车站发现了四根锈迹斑斑的钢轨,经专家考证是1887年英国产的,是中国自建的最早的唐芦铁路上用的一段。这四根铁轨后来被北京铁路博物馆收藏,成为迄今国内收藏的最早的中国铁路钢轨。

  丰台火车站清末开始修建铁路,先后有津卢线、卢汉线、京张线等由东向西穿丰台而过,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丰台开始建火车站。从此,在随后的数十年里,铁路线不断增设,后来又修建了铁路货场和调车站及各种配套设施。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已经发展到相当的规模,和铁路有关的部门、行业遍布丰台镇,包括服务于铁路的机务段、工务段、电务段、保温段、建筑段等,属于配套服务的铁路医院、铁路工人俱乐部、铁路浴池、铁路中学、铁路小学、铁路公寓等。铁路部门多,铁路工人就多,家属也多,在与正阳大街隔铁路相望的桥南地区,几乎全是铁路工人宿舍,一宿舍、二宿舍、三宿舍……一直排到七宿舍。那时候铁路工人的早中晚上下班时间全拉汽笛,每当丰台机务段的汽笛拉响,整个丰台镇都听得真真儿的,时间久了,只要一听到汽笛响,大家就知道钟点儿了,铁路在丰台的影响力由此可见一斑。

  从丰台建站开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沿着铁路线北侧,以丰台火车站为源头,正阳大街也慢慢地形成了。

  说完了正阳大街上两处地标性建筑,接着说正阳大街旁的胡同。从功能上说,正阳大街是一条商业街,街面上住户很少,住户主要在街北侧的胡同里,这些胡同现在绝大部分都已消失了,现在写出来,权当留个念想儿,再过些年也许想都想不起来了。

  现在回想起来街旁的胡同大致有十几条,印象比较深的有几条胡同,先说菜市口胡同,确切地说这是一条窄街。顾名思义,这条胡同里有个菜市场,对它印象深就是因为这个菜市场,那时我们习惯叫它“大菜市”。它是整个丰台镇地区最大的蔬菜、副食商店,品种比较齐全。蔬菜、水产、鲜肉、干鲜水果、油盐酱醋等一应俱全。特别是过年、过节的时候供应的节日商品比较全。这条胡同里还有几家商铺,其中有一家饭馆,做的面茶我印象挺深,上中学时有时早晨在那里吃早点,面茶和豆浆是比较受欢迎的;还有一家土畜产品门市部,我记得好像卖过兔子、鸡等,还有一家卖日用杂品的小门脸。

  再说说兴隆胡同,听老人们说这条胡同里有一家1958年吃大锅饭时的食堂,所以也称大食堂胡同。这条胡同正对着丰台火车站,对它印象深,一是因为这条胡同口有理发店和浴池,是我们经常光顾的地方;再有就是因为这条胡同里有一处特殊的建筑物,和周围的建筑物明显不同,非常显眼,那是日军占领丰台期间由日本人修建的,属于火车站的一个管理部门。

  那是一座小院,院里有平房,还有二层小楼,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这栋建筑还在。我有一位同学就住在这个院里,我到那个院里去过几次,院子里房子不少,挺拥挤,但质量很好,一水儿的青砖到顶。小楼的楼道很窄,光线也暗,房间也不大,但整个建筑质量很好,看上去很结实。后来此地搞开发,这个院子就给拆掉了。

  除去上面说的两条胡同外,消失的胡同还有善安里胡同、义顺胡同(因义顺货栈得名)、第一胡同(因车站第一转运站得名)、永善胡同(日伪时期此地设有宪兵队和派出所)、李家胡同、校书里胡同(原名晋阳胡同、“文革”期间曾改名学书胡同)、同盛胡同(因同盛茶馆得名)、长庚胡同,这些都是和正阳大街直接相通的胡同。

  至于在大街附近消失的胡同就更多了,像西安胡同、南孔庄子(因孔姓庄园得名)、福顺后街、福兴胡同(源自富兴庄)、兴隆中街、平安胡同、陈家胡同(因铁路一陈姓工人最早在此盖房得名)、杨家园子(因杨姓人家的菜园得名)、电报局街(因三间电报房得名)、海顺胡同(因赌博场所海顺宝局得名)等。

  提起菜市口,许多人立刻会想到位于北京市宣武门外的那个地名。而我今天要说的菜市口,却是1988年以前丰台镇正阳大街西头路北的一条小胡同的名称。这条名为菜市口的胡同短短的,大概也就是50多米长,但发生在胡同里的几件事,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64年1月时,我19岁,已经上高中三年级了。放寒假时,在学校住校的我回到了母亲的身边,准备在丰台的家过春节。父亲也休探亲假,从部队驻地——山西省原平县回到北京。腊月二十二那一天,母亲告诉了我们一个好消息——人民菜市场将从明天开始供应一级带鱼。我赶紧问:“人民菜市场在什么地方?我还真没听说过。”母亲笑着说:“在桥北菜市口胡同里面,建成的时间还不长,听说是丰台镇最大的综合副食商场。”“咱们丰台也有一个菜市口呀!位置在什么地方?”“就在正阳大街西头路北!” 这时候父亲发话了:“又芳,买带鱼这个任务就交给你了,明天你赶早到菜市口去排队!”当时我们家住在丰台桥南的刘家村,离正阳大街有五六里路,我对那里不是很熟悉,菜市口我又是第一次听说,所以对父亲交给的任务能否完成心里没底。父亲看透了我的心思,主动将菜市口胡同和人民菜市场的方位以及行走路线一一向我详细介绍,直到我弄明白了为止。

  腊月二十三的早上5点多钟,我匆匆地擦了一把脸,就穿着父亲的军大衣出发了。离刘家村、过造甲村、穿铁路宿舍、翻越丰台大桥,很快就找到了菜市口胡同。进胡同十几米路西侧,果然发现了人民菜市场的大门,也发现了提前在那儿排队买带鱼的三个顾客。我高兴极了,赶紧排在了他们的后面。

  天渐渐地亮了起来,我的后面也排出了长长的队伍。由于穿上了父亲的军大衣,所以身上一点也不觉得冷,只是鼻子、耳朵和脚趾头冻得够呛,只好一边跺脚一边揉搓鼻子和耳朵。趁着人民菜市场还没有开门卖带鱼的空闲时间,我把菜市口胡同两侧的情况“侦查”了一遍。胡同西侧的门店比较简单,只有3家,一间小门脸的修鞋铺、3间门脸的菜市口饭馆和有6间门脸的高高大大的人民菜市场,再往北就是垃圾站了。而胡同东侧的门店却很多,由南向北依次为:热补内胎店、黑白铁门市部、熟肉店、糖果糕点食品店、日用杂品店,还有几家居民也住在东侧的北头。听排在我前边的老大爷讲,1958年时,菜市口胡同西侧的大院里还建了一座土高炉,丰台区的商业职工不分白天黑夜,就围着这高炉炼钢!我问他:“这条菜市口胡同往北边通哪儿呀?”老大爷说:“往北连接的是一条东西走向的杨家园子胡同,往南是正阳大街,丰台镇属这一块最热闹:你看这菜市口胡同里面商店这么多,胡同口外的商店也是一个连一个。往西是无线电修理部、丰春楼小吃店、度量衡器修理部、一条龙饭馆、春貌理发馆、笼屉修理部、竹柳商店和新华书店。往东是丰台小吃店、维康食品店、国营第二粮店、农机农药门市部、钟表修理部、素馨茶庄、大仁堂国药店、大丰牛羊肉店、丰台百货商场……”老大爷越说越兴奋,话语中充满了自豪。

  感谢作者王又芳凭着记忆和几位老同志反复核实,完美再现了1964年菜市口胡同及周边商业网点草图,让广大网友有机会对那个时候的丰台有所了解,新丰台在老人提供的草图基础上又重新整理制图,以方便大家更好的阅读(点击可查看大图)。

  这是我第一次到菜市口胡同,就遇上了这位热心的老大爷,感到受益匪浅,两个多小时的排队也不觉得枯燥和乏味。将近7点半钟,父亲也来到了菜市口胡同,在人民菜市场前排队的人群中找到了我。他发现菜市场隔壁的饭馆已经营业了,就问我想吃点什么早点?我还真有点饿了,赶紧说:“什么都行!”父亲笑着说:“我去看看!”转身进了饭馆,不大工夫,又走了出来,递给我一根长约10厘米、宽1厘米的竹签:“我给你买了一份鸭块炒面,你用这个竹签去取饭吧!”我进了饭馆,来到柜台前,一个胖乎乎的服务员迎了过来,笑望着我:“小伙子,你想吃点什么?”我举起了手里的小竹签,他一见,马上朗声唱道:“鸭块炒面一碗——,请—稍—等!”接过竹签转身把一碗炒面端了出来。我接过来一看,见碗里除了有鸭肉块和面条外,还有白菜丝和绿豆芽,油汪汪的让人看着就有食欲。我说了声谢谢,赶紧找到一个座位坐了下来,几分钟就把这碗美食消灭了。

  出了菜市口饭馆,我看到人民菜市场开门了,父亲随着排队的人流正在缓慢入场。我赶紧跑过去,和父亲一起进入了菜市场,来到了卖带鱼的柜台前。我发现上面码放的带鱼又宽又长,不禁称赞道:“这带鱼真棒!”这时,一位长着一双大眼睛的女售货员一边戴套袖一边笑着向大家解释:“咱们居民平日供应的带鱼是二级品,合两角五分钱一斤;这次春节供应的带鱼是一级品,合三角八分钱一斤,请大家准备好钱和副食本,按顺序排好队购买!”说完伸手将排在最前面那个顾客的副食本接了过来,打开后用圆珠笔一画还给顾客。由于我们排在第四位,所以很快就轮到我们了。售货员取出3条带鱼往台秤上一放:“5斤8两——”她略一思索,钱数脱口而出:“请您交两块两毛钱!”父亲赶紧掏钱,另外一个售货员麻利地帮我们捆好带鱼,我提起来转身就走。父亲交完钱也随后出了门。正在这时,菜市场里传出了女售货员响亮的喊声:“快回来,同志,你的钱掉地下了!”父亲一愣!只见大眼睛的售货员已经出现在菜市场门口冲他招手:“您刚才买鱼交钱时掉了5块钱,还给您!”父亲赶紧接过来,连声说:“谢谢——谢谢,给您添麻烦了!”女售货员笑着说:“不要客气,预祝您过年好!”父亲又连说了几声“谢谢”,售货员才转身回菜市场去了。

  买带鱼的经历让我对菜市口胡同内的商家平添了几分好感,从此以后买东西就愿意到那儿去。1969年我三弟又强到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的白彦花去屯垦戍边,他们那儿的生活很艰苦,母亲很是惦念。因此,只要是有他们的兵团战友回丰台办事,母亲总是让人家给又强带上很多东西。有一次,正好又有人从兵团回来,母亲给又强炸了好多肉酱,整整装满了两个大罐头瓶子。又让我再给又强买1斤肉松。我主动提议:“干脆我上菜市口胡同的人民菜市场去看看!”母亲笑着说:“快去快回!”我急急忙忙地赶到那儿,菜市场的售货员却遗憾地告诉我肉松缺货,让我到别的副食店再找找。当我垂头丧气地走出人民菜市场,准备离开菜市口胡同到火车站那边的副食商店去看看。忽然发现斜对过的那家熟肉店正开着门,赶紧进去一打听,竟让人欣喜若狂——他们那儿就有肉松!我还是在菜市口胡同里买到了需要的东西。

  过了没几年,丰台区商业局对菜市口胡同南口东侧进行了改造,建起了一座2层小楼,起名丰春楼饭庄,而将菜市口胡同口西的丰春楼小吃店改名为红丰小吃店。丰春楼饭庄一建成,菜市口胡同内就少了3家门店——热补内胎店、黑白铁门市部和熟肉店。但菜市口胡同的人气却有增无减。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国家开放个体经营后,到菜市口胡同两侧摆摊的小商贩一个挨一个:卖花生瓜子的,卖服装鞋帽的,卖水果蔬菜的……数不胜数。买东西逛街的,更是摩肩擦踵、熙熙攘攘,好不热闹。

  1988年北京市开始修建西南四环路,丰台铁路公路立交桥是这条路的重要节点工程。修立交桥要拆掉正阳大街丰台百货商场以西的一大片商业网点和民房,丰台区的有关商业公司和涉及拆迁的当地居民全力支持重点工程建设,做出了重大的牺牲,保证了西南四环路的按期完工。菜市口胡同也在这次拆迁的范围之内,随着铲车的轰鸣和铲斗的舞动,这个胡同被夷为平地,化为了丰台铁路公路立交桥的一个组成部分。

  菜市口胡同从此在丰台的地图上彻底消失了,但有关这个胡同的记忆却永远留在了我的心中。

  作者:荆志敏、王汉臣,感谢辛勤创作,新丰台已获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综合新丰台往期内容。文章内容仅为传递信息,文中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目的仅在于为大家的思考和研究提供资料,不构成投资建议或政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