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体育中国能北极建站多亏了一份被遗忘66年的条约!
发布时间:2023-11-16
 北极是地球上最神秘的地方之一,这里寒冷荒凉,却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和科学价值。  西方国家早就在北极建立了多个科考站,对北极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开发,而中国却一直没有进入北极的机会。  直到1991年,中国意外发现了一份66年前签订的条约,这为中国进入北极区域提供了合法依据,让中国终于打破了西方国家在北极的垄断局面。  这一发现堪称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捡漏”,这份条约究竟是什么,为何中国会偶然发

  北极是地球上最神秘的地方之一,这里寒冷荒凉,却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和科学价值。

  西方国家早就在北极建立了多个科考站,对北极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开发,而中国却一直没有进入北极的机会。

  直到1991年,中国意外发现了一份66年前签订的条约,这为中国进入北极区域提供了合法依据,让中国终于打破了西方国家在北极的垄断局面。

  这一发现堪称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捡漏”,这份条约究竟是什么,为何中国会偶然发现它,这对中国带来了哪些好处呢?

  这份条约的名字叫做《斯瓦尔巴条约》,它是在1920年由18个国家在巴黎签署的,其中就包括了中国。

  斯瓦尔巴是北极地区的一群岛屿,属于挪威的领土,但根据条约规定,签约国公民可以自由进入斯瓦尔巴,从事商业和科研活动,而且该地区不可用于军事目的。

  这份条约的签订,是为了解决当时各国为争夺斯瓦尔巴的资源和战略位置而引发的冲突,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军阀混战之中,国力衰微,只能屈从于西方列强的压力,签署了这份不平等条约。

  尽管条约内容对中国不利,但它毕竟给了中国一定的话语权,使中国成为了斯瓦尔巴地区事务的参与国。

  直到1991年,中国才意外地发现了这份条约的存在,这要归功于一位中国探险家和一位挪威教授的偶然相遇。

  1991年,中国探险家高登义教授在参加由挪威、苏联、中国和冰岛四国科学家联合组织的北极科考活动时,有幸认识了挪威贝尔根大学的叶新教授。

  在活动期间,叶新教授赠送给高登义一本《北极指南》,当高登义随意翻阅时,意外地发现中国竟是《斯瓦尔巴条约》的缔约国之一!

  高登义立即求证了这一历史事实,叶新教授证实了这一点,并建议中国应该行使条约赋予的权利,派遣科学家前来北极建立属于中国的科考站。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叶新教授和高登义制定了计划——与挪威贝尔根大学合作,争取在斯瓦尔巴群岛上建站。

  中欧体育

  回到中国后,高登义迫不及待地向国内报告了这个重大发现,这个消息立即在国内掀起了巨大反响,中国科学界对于能够进军北极深感兴奋,在高登义的倡议下,中国政府启动了北极科考站建设计划。

  然而这个计划很快就遇到了各国的阻力,美国、挪威等国纷纷发表声明,反对中国在北极建站,但中国坚持依据条约权利,通过外交途径争取各方支持。

  终于在2001年9月,挪威驻华大使馆向中国递交正式函件,邀请中国前往斯瓦尔巴群岛考察并建站。

  得以落实北极科考站的建设,中国还面临确定站名的问题,为了充分发扬民主,吸收集体智慧,中国决定采用网络投票的方式来决定站名。

  经过海量网友的积极参与,“黄河站”这个名称脱颖而出,成为中国首站的正式名称。

  在确定了“黄河站”这个极具中国特色的站名后,科考人员又投入到解决选址问题中去,经过对北极地区地理环境详细调研,最终选择在斯瓦尔巴群岛的新奥尔松建站。

  新奥尔松曾是多个国家建站的地方,中国可以借鉴他国的科研经验,同时也有利于不同国家之间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

  2001年7月,黄河站正式启动建设,中国租用了一栋两层小楼,一层是实验室、办公室等设施,二层设置了5个小阁楼,专门用来观测极光。

  中国先后派出多批科考人员驻扎黄河站,开展野外调研和室内分析,每年春秋两季,不同学科的科考队员都会轮流上到阁楼,使用精良的光学设备观测极光,并记录大量第一手资料。

  由于北极特殊的地理环境,黄河站所有房间的门都朝外开启,以便科考人员在遇到北极熊来袭时能够迅速逃入室内避难。

  相信在各界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下,黄河站必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推动中国在北极科研事业上走得更远、更稳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