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体育南极之上起“秦岭”——中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建设纪实
发布时间:2024-02-10
 中欧体育2月7日,中国第5个南极考察站——秦岭站开站。中央、国家主席、主席习致信表示热烈祝贺,向广大极地工作者致以诚挚问候和美好的新春祝福。  秦岭,贯通东西,和合南北,是中国地理、历史、文化多元一体的重要标志。在南极秦岭站所在的区域,也有着一条作为南极洲东西地理分界线的横贯山脉。龙年到来之际,“秦岭”这个被尊为华夏文明“龙脉”的名字,标注在南极冰雪大陆。从此,南极、罗斯海、恩克斯堡岛……这些

  中欧体育2月7日,中国第5个南极考察站——秦岭站开站。中央、国家主席、主席习致信表示热烈祝贺,向广大极地工作者致以诚挚问候和美好的新春祝福。

  秦岭,贯通东西,和合南北,是中国地理、历史、文化多元一体的重要标志。在南极秦岭站所在的区域,也有着一条作为南极洲东西地理分界线的横贯山脉。龙年到来之际,“秦岭”这个被尊为华夏文明“龙脉”的名字,标注在南极冰雪大陆。从此,南极、罗斯海、恩克斯堡岛……这些遥远的名字变得不再陌生。

  今年是中国南极考察40周年。我国从1984年首次开展南极考察至今,已经开展了40次南极考察,跻身于国际极地科考大国行列。作为中国首个面向太平洋扇区的考察站,秦岭站的建成进一步拓展了南极考察的领域和范围,将为我国和全世界科学工作者持续探索自然奥秘、勇攀科学高峰提供有力保障。

  罗斯海是人类航海所能达到的地球最南的海域,也是距离南极点最近的海域。该区域是南极地区岩石圈、冰冻圈、生物圈、大气圈等典型自然地理单元集中相互作用的区域,是研究地球系统中能量与物质交换、海洋生物和全球气候变化的理想之地。

  100多年前,想要到达南极点的陆上探险队大多在罗斯海登陆。大名鼎鼎的斯科特和阿蒙森正是从这里登陆南极。

  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对南北两极的研究从探索时代跨入科学考察时代,罗斯海成了南极考察和国际治理的热点区域。目前,美国、新西兰、意大利、德国、韩国等国均在这一海域建立了考察站,全南极最大和最新的考察站云集于此。

  在罗斯海沿岸的科考站中,美国麦克默多站是南极最大的考察站和科学研究中心。该站于1956年建成,有各类建筑200多栋。在南极夏季,这里车水马龙、热闹非凡,犹如一座城镇,有“南极第一城”之称,是美国在南极大陆的物流中心,也是极其重要的考察活动支撑点。意大利马里奥·祖切利站和韩国张保皋站则是距我国秦岭站最近的两座考察站,直线分钟即可抵达。

  中国是南极科学考察的后来者,从1984年登上乔治王岛,转年建立长城站,到1989年在东南极拉斯曼丘陵建立中山站,再到昆仑、泰山两个内陆站相继建成,南极考察一步步从大陆边缘深入内陆。而在秦岭站建成前,我国在罗斯海地区没有考察站。

  南极大陆被横贯南极山脉分为东南极和西南极两大部分,此前我国建立的4座南极考察站都不在西南极科考关键区域。最早建立的长城站虽然位于西部的南极半岛,但属南极圈外;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都集中在东南极。在罗斯海建站,将填补我国在西南极科考关键区域没有考察站的空白,提升辐射西南极地区和南太平洋海域的考察保障能力,以及我国保护南极环境和参与南极治理的能力。

  2012年11月5日,中国第29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从广州出发,执行南极考察任务。在本次考察任务中,新建南极考察站选址调研正式开展。

  2012年12月30日,“雪龙”号极地考察船抵达罗斯海区域。经过前期精心准备和8天现场踏勘,考察队完成了新建站址3个领域12项具体任务的调研工作。

  此后,中国南极考察队连续多年在罗斯海围绕新站选址开展勘察调研,完成了该区域地质、海岸、测绘、气象、海冰、水文、动植物分布状况等综合调查,为优化选址积累了基础信息。大量的实地考察,为我国实现新建南极考察站目标获取了第一手资料。考察队综合考虑地理环境和科研条件后,最终选定了位于罗斯海特拉诺瓦湾的恩克斯堡岛作为新建站址。

  2017年11月8日,中国第3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搭乘“雪龙”号从上海起航。此次考察最为重要的任务,就是前往罗斯海,开展我国第5个南极考察站的前期准备工作。

  2018年2月7日,中国罗斯海新建站选址奠基仪式在南极罗斯海恩克斯堡岛上举行。“爱国、求实、创新、拼搏”的横幅格外醒目,考察队员在国歌声中见证了这一历史性的时刻。

  2023年11月1日,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队从上海出发。建设秦岭站是本次考察最突出的亮点。

  2023年12月6日,“雪龙2”号极地考察船和“天惠”轮经过艰苦破冰,成功抵达罗斯海新考察站附近海域,一场艰辛而又伟大的建设即将开展。

  物资卸运是建站成功的关键。约100名建设队员、约9300吨建设物资、总物资超过500件……人员、材料和机械的协同登岛是考察队面对的第一个挑战。对此,考察队多次专题讨论、修改完善卸货方案,按照“先生活保障、后施工生产,先主楼、后后勤”的原则,将卸货任务细化到每一环节。

  2023年12月19日,随着最后一件货物安全离船,驳运至罗斯海枢纽站,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新站建设物资运输任务顺利完成。

  恩克斯堡岛,又名难言岛,是一个听起来十分“苦涩”的名字。曾经有几名探险家受困于此,度过了整整一个冬季,历经的苦难难以言表,该岛因此得名难言岛。

  恩克斯堡岛风力极大,给建设带来了不少麻烦。风速超过6级,房屋建设就无法进行。据我国2012年设于恩克斯堡岛的自动气象站观测,这里的最大风速可达43.4米/秒,最大风速超过10级的天数占全年近半时间。

  正如南极考察先驱者一样,参加本次建站的考察队员在这里进行高强度的建设,战风斗雪,难言不言。秦岭站的建设充分考虑了南极特殊的自然环境条件,采用了装配式、模块化的建造体系,体现了集约、绿色、智能的特点。例如:在国内量身定做了装配式钢结构件和功能模块,到南极现场拼装后即可“拎包入住”;采用轻质高强的建筑材料,可以抵抗零下60摄氏度的超低温和海岸环境的强腐蚀。

  搭建新站钢结构“骨骼”之后,第二步就是安装功能模块。根据功能划分,模块分为度夏、越冬、办公室、实验室、厕所等5大类。所有功能模块都采用国内加工、现场安装的方式,大大节省了现场施工时间。

  最后一步就是给秦岭站“穿衣服”——安装幕墙板。幕墙板外面是一层不锈钢板,背面是铝型材复合板,最里面一层是聚氨酯泡沫板,让这件“衣服”不但坚固、美观,还特别保暖。

  1月13日,随着最后一根钢梁成功吊装,秦岭站主楼主体结构实现封顶。与此同时,84个功能模块全部安装完毕,距离新站建成投用越来越近了。

  “未来两天,最大风速能达到每秒35米以上,相当于12级飓风。”正当建设工作有条不紊地顺利推进时,一个坏消息突然传来。这将是新站开工以来遭遇的最强风暴,很可能导致已经安装的幕墙板被吹走,前功尽弃。此时距离幕墙板全部封闭还有3天工期。

  考察队当即与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以及相关设计院所、风洞实验室等单位进行沟通,最终决定将新站迎风面紧急封闭。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突击战打响了。

  400多公斤的幕墙板,在大风中就像飘摇的树叶,难以控制。40多名建设者分成5队,用牵引绳控制幕墙板。在现场所有队员的配合下,最后一块幕墙板在飓风来袭时稳稳就位。此时,队员们已经在风雪中奋战了十几个小时。

  就在施工作业全部完成之后的几个小时内,12级飓风来了!飓风裹挟着地面的积雪掀起了漫天迷雾,能见度不足5米。由于及时采取了封闭措施,新站内部一切正常。为了按计划完成建设任务,内部施工没有停止。建设者排成一排,拉着一根绳子,往返于工地和宿舍之间。

  持续了3天的飓风终于停歇了。在经历了72小时飓风的连续冲击之后,秦岭站依然毫发无损地屹立在南极罗斯海!

  从外形上看,秦岭站主体设计为南十字星造型。设计理念源自14世纪中国航海家郑和下西洋时使用南十字星导航。

  从下往上看秦岭站,有数根坚实的立柱将考察站主体建筑架空。这是因为,南极不仅是地球上的“寒极”,也是“风极”,将主体建筑架空,正是人类经过长期探索研究出的一种防风与抗雪埋的南极建筑方式。

  秦岭站主楼内部采用了模块化设计,模块化率达到45%,主要包括16个越冬宿舍单元、26个度夏宿舍单元以及各类办公室、实验室等。各功能区高度集成、彼此衔接,可接待度夏考察人员80人、越冬考察人员30人。

  秦岭站在建设过程中,严格按照《关于环境保护的南极条约议定书》要求,秉持“绿色考察”理念,执行“工完、料净、场地清”等一系列措施,认真做好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管理,确保站区周边生态环境不污染、不破坏。

  据了解,秦岭站采用可再生能源和传统能源相结合的能源系统,优先采用风能和太阳能等清洁能源。设计方案中,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占比超过60%。此外,秦岭站根据功能分区的使用特点,分别对越冬、度夏区域实行独立能源供应,根据工况状态灵活设置和调节。度夏宿舍及海洋实验室在冬季无人状态下仅维持值班温度,降低能耗。

  “秦岭站面向太平洋扇区,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秦岭站主要围绕海洋、(陆海)生态、陆域、冰川、空间等方向开展业务监测。一是承担海洋生态、海冰、冰川、海平面、大气、地球物理、高空大气物理、陆地生态等业务化观测,为评估南极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评估提供基础支撑。二是开展陆地和海洋地质、鸟类等综合调查,掌握区域资源环境状况。三是与周边其他国家考察站开展南极科学考察及保障等国际合作。

  回望中国极地考察40年,是一部中国极地事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奋斗史。40年前的南极洲,没有一处以中国元素命名的地名;40年后的南极大陆上,有了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秦岭站5个中国名……一代代极地人革故鼎新、砥砺奋进,推动我国极地科考事业不断取得新突破。